《BBC战争中的世界二战全史》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BBC 战争中的世界:二战全史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该纪录片通过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分别在欧洲、亚洲、中东所挑起的战争,表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海、陆、空的各个战场上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宏大场面。通过该片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如: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登陆及攻克柏林等重大战役珍贵史实资料。出现在影片中的有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有高级军官,有政治家,有普通百姓、还有普通士兵。 整部大约26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全部镜头均取材于当时的战时宣传影片或照片。该片的解说为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里佛爵士,相信听过他诠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对他的声音应该有印象。此外该片的资助人是大英博物馆,每集的拍摄都组成了单独的制作小组,有各自独立的编剧、导演,然后经过专门聘请的历史学家审评,再加以精心制作。
重温《The World At War》
1、制作
2、一个新的德国,1933-1939
3、奇怪的战争,1939年9月-1940年5月
4、法国沦陷,1940年5月-6月
5、单独作战,1940年5月-1941年5月
6、巴巴罗萨,1941年6月-12月
7、万岁!日本,1931-1942
8、走我的路,美国,1939-1942
9、北非沙漠,1940-1943
10、斯大林格勒,1942年6月-1943年1月
11、狼群战术
12、苏联红星,1941-1943
13、旋风轰炸德国,1939年9月
14、回顾往事
15、一个可爱的日子,昨天:缅甸
16、家园遭焚:英国 1940-1941
17、帝国内:德国,1940-1944
18、六月黎明:1944年8月
19、占领荷兰,1940-1944
20、钳形攻势,1944年8月-1945年3月
21、大屠杀 1941-1945
22、报应,德国,1945年1月-5月
23、日本,1941-1945
24、太平洋,1942年2月-1945年7月
25、核弹,1945年1月-9月
26、清算
27、回忆
特辑一:希特勒的秘书
特辑二:谁赢的了二战
特辑三:希特勒之死
特辑四:勇士们
特辑五之一:奥斯威辛集中营(上)
特辑五之一:奥斯威辛集中营(下)
特辑五之二:奥斯威辛集中营(上)
特辑五之二:奥斯威辛集中营(下)
特辑六之一:人民公社(上)
特辑六之一:人民公社(下)
特辑六之二:人民公社(上)
特辑六之二:人民公社(下)
这是我能找到的《The World At War》最详细的分集名字了,有些是我自己起的名字 :cool!: 这部1974年英国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制作完成的宏伟巨作应该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权威的纪录片。看看他们做了多少工作就知道这部片子的分量,出现在他们影片中的有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有高级军官,有政治家,有普通百姓、还有普通士兵。整部大约26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全部镜头均取材于当时的战时宣传影片或照片。该片的解说为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里佛爵士,相信听过他诠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对他的声音应该有印象。此外该片的资助人是大英博物馆,每集的拍摄都组成了单独的制作小组,有各自独立的编剧、导演,然后经过专门聘请的历史学家审评,再加以精心制作。我相信,在反映二战的纪录片中,不但过去没有,今后恐怕也没有能超越这部片子的了。
第一次看到这样翻译纪录片的,十分新鲜。不过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当看到身临其境者一个个出现在屏幕上现身说法时,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吗?比如第7辑《万岁!日本》中描述珍珠港事件,被采访的有日军计划制定者、特遣舰队的海军军官、驻珍珠港的日本间谍、空袭珍珠港的日军飞行员、当时在场的美国陆军军官、美国海军军官和水兵,甚至还有当时珍珠港的平民。短短20分钟的叙述让你永远难忘。
《BBC战争中的世界二战全史》下载观后评论:
1973年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很多当年参与过二战的人都还在世呢,关于这一点这就是个高分片子的基本了~至于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来看待二战的问题,每个国家立场都不一样呢,所以出现的第六集站在西方立场承认满洲是一个国家这样的情况,中国立场来看这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因为东北是中国领土嘛~但是战争后期独立的蒙古又被承认主权这个就让人觉得很匪夷所思了,所以国际事务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同理不一定可以推断出同样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情况~说起来一战和二战基本上是目前我们所维持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权和领土版图的来源和依据,但和平之下暗藏的很多民族宗教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很多的呢,所以看到现在的和平时期,不知道是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长的休战期呢~和平得来不易,也是不断妥协和绥靖的结果,谁都不可能永远满足现状,可能我看得比较悲观吧
战争最大的邪恶莫过于使人不再能把人当人看,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取而代之的是野兽,是鬼魂,是强制劳动力,是无名消耗品,是服从命令的机器,是需要被清理掉的垃圾,是军团编制和伤亡数字。这种认知也会感染观者:把种族灭绝一节将将置于复仇反击之前,人是很难不由于强烈的悲愤而觉得对谋杀者的土地施以何种手段的责罚都可以被正义化的。事实上经过一战之后战争本身作为一种至少不违背道义的国家间博弈手段(像拿破仑时代那样)的合法性已经丧失了,而只有德国还悬停在那种“落后于时代”的精神状态里,以一种战争技术反而超前的方式,向我们证明时代精神的脆弱性。也许二战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积而未决的一战的痼疾而必然爆发的。如果说我们的文明需要它,只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标本展现出了人在极端处境下的可贵可能性,以及真正的通向新世界的秩序。
看完第二十六集,remember,仿佛中国人被忘记了,当然,那时外国也很难了解中国,时代所限。而日本,德国国内的记录让我首次了解到这些国民在战争下的日常生活。关于慰安妇的那段让人很难受,过了三十年,一位日本士兵这么说出那段历史,甚至对于自己国家的女孩,也是希望她们奉献肉体,很真实。影片显然还是有浓重的冷战思维,在战争快结束时转为对于苏联偏向贬义的描述,虽然苏联确实作恶不少。看完对于二战的战争进程首次有了清晰的概念,比如巴巴罗萨计划,比如斯大林格勒,以往对于这些名次的理解都是空洞的,当在地图上推演开,很快就明白为何了。补充集第一集讲述了历史纪录片的制作过程,就算是纪录片,也会有倾向,需要从繁多的资料中选取一部分,最后也只是这个版本,只能尽可能接近历史。几乎所有片段都是后期配音的结果
①完整而无用的马奇诺防线跟联军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②先进的雷达系统和英勇的皇家空军联手打赢了不列颠空战③二战前夕的日本与当下的中国如出一辙,仿佛同一个流水线上的产品,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理解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④美国战争潜力巨大,今天炸毁一批飞机,明天停泊一批更先进的飞机⑤迅速集结,轮番攻击,邓尼茨的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一样熠熠生辉⑥好莱坞巨星出身,不靠脸蛋,不靠唱歌,实打实靠轰炸机拼到高级将领的,詹姆斯斯图尔特是第一个⑦希特勒秘书垂垂老矣,依然透出由内而外的秀美⑧纳粹德国承诺在被占领的荷兰实行一国两制,但是最后无一遵守⑨盟军士兵脚踹德军战俘的屁股,踹一下不满足,还要追着踹,有完没完⑩原子弹彻底把广岛夷为平地,孤零零的几堵墙更显出核突击的摧毁效果
整部纪录片相比我看的其他几部同样高分的纪录片,在政治尺度和原片尺度选择(血腥程度)上开放的多,对于每一个战时的政治体的讨论也不偏不倚,而且一些调侃与讽刺也是不过时的。还有更人道主义的表述,再加上拍摄时间原因使得二战的亲历者能真正坐在镜头前,更真实的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还有一点,人文关怀也是其他纪录片缺少的,在俄国那一集念起了诗,荷兰那一集读起来日记,观影过程享受多了。
一部讲述二战历史的巨著,宏大、比较详细、冗长,大量战场一线的老镜头和当事人的记录。一开始看还是有种西方人视角的感觉,但是到“reckoning"时感觉还是比较中肯的,是比较优质的纪录片。看完才发现原来是70年代拍的,现在回头看应该更具有历史参考意义。综合比较来说,那时的德国是真厉害,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确实有差距,但是太平洋战争的惨烈又是另一个极端
纳粹与神道,种族主义的兴盛与噩梦,极权统治的辉煌与灾难。技术进步下的野心膨胀与资源渴求,最初是武器与奇袭的优势,之后是动员力与生产力的比拼。轻易的胜利往往导致错误接踵而至。从绥靖到铁幕,悲情的波兰,分割的德国,大国的博弈与利益计算。种族清洗与现代化屠戮,对平民无差别的空袭到投下原子弹,文明的冰点与转机。人类最终还是幸运的,满目疮痍下重建家园。
这部26集的记录片使用的全是战争期间的影像资料和后期的访谈,没有花哨的拍摄和剪辑技巧,配乐也很素朴,但它的历史感和视觉冲击力是文字阅读所难以企及的。令人最为感触的是最后一集关于战争的反思。剧集发行是在1973年,经历战争切肤之痛的那代人依然健在,回忆与反思都发乎亲历者的肺腑,对比于后辈视战争为玩物的轻慢太过强烈。
从中看到了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珍贵真实纪录的前线画面,每一个场景都无比震撼,鸡皮疙瘩起一身。旁白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写得十分触动人。采访了各个阵营的人员,从不同角度看这场史上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战火打响,没有赢家,也不过如此吧。或许因为年代关系,对中国的取材非常有限,但依然不能改变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事实。
70s英国的纪录片,肯定有冷战思维。比如西线事无巨细,连英国灯火管制死了几人都说了,但东线几次大战都没有提及;再如市场花园行动寥寥数语,却大篇幅谈华沙起义多惨烈,指责苏军见死不救;亚太战场只有几集,还专门花时间说了苏军的军纪。不过有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不错的纪录片。
比较印象深刻的,不是战争中的国家利益碰撞,而且战争中的渺小个体。感动一幕 : 城市被轰炸之后,一个男子带着两个皮箱,应该是他的全部家当,头上包着纱布,只露了一只眼睛,看不清面容。箱子落在脚边,面前是一片废墟,在镜头里左右回顾好久。可能自己没地方去,也可能人生也在战争中迷失了方向。
第一次全面直观三维立体全时空全角度了解二战,对于所谓代表正义的协约国与代表邪恶的轴心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起人类史上最大型最惨烈最血腥最凶残的战争,实际上是一起国家复仇而未遂事件,正义一方也是由不正义始,各种求全与绥靖与隔岸观火,甚至丑恶如苏联,居然为虎作怅,直到火烧自家门。
非常震撼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的时间离二战距离很近,很多当事人都还活着,很多历史影像资料照片都是真实的,完全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荒诞。好多集,对二战的很多重要方面都有介绍,不过东亚战场比如中国战场的描述并不太多。我相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肯定会被教育的一生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