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片
无用

无用

  • 豆瓣评分:7.2
  • 片长:80分钟
  • 导演:贾樟柯
  • 年代:2007
  • 地区:中国大陆 / 香港
  • 类型:纪录片
  •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英语 / 法语
  • 编剧:
  • 影片别名:Useless / In-utile
  • 更新时间:2024
  • 上映:2007-09-03
  • 主演:马可

《无用》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闷热的广州,电扇将铁丝上挂着的衣裙吹起,缝隙间露出服装女工的脸.在缝纫机巨大的轰鸣声中,日光灯下的工人显得无比安静.那些即待出厂的衣服不知将会被谁穿起, 流水线上每一张面孔的未来都不够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装设计师马可带着她新创立的中国品牌“无用”参加2007年巴黎冬季时装周.她把她的服装埋在土中,让自然与时间一起完成最后的效果。她喜欢手工制做所传递的情感,厌倦流水线的生产,变成一个不喜欢时装的设计师。   黄土满天的山西汾阳,遥远矿区的小裁剪店偶尔有矿工光顾。他们来缝缝补补,顺便聊几句家长里短。夜幕中的矿灯与手指间的烟头闪烁着同样的寂寞,手中的塑料袋装着刚缝补好的衣服也装着一丝温暖。

《无用》下载观后评论:

缓慢移动的镜头贯穿始终,配乐多余。工人设计师裁缝三个板块精准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特征。流水线似乎是摄像机最难penetrate的领域,医务室,食堂,工厂…没有私密性场所。设计师需要语言(注意采访的形式)才能表达;我纠结马可一边说着物是有记忆的(很有趣的一个问题),一边在纺织间来回走动时更像老板视察,虽然是手工,但购买者还是不会与工人有情感上的连接(而服装也并非需要通过制造者--购买者这一单方面途径来建立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她把服装埋在地下“探索与自然的关系”的行为我无法理解,很空洞。相反,第三节是最能感受到生活和真实气息的一段,无论是店里的日常闲杂时刻还是腼腆恩爱夫妻面对镜头的尴尬。山西临汾的煤矿工人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有些触目惊心,尤其是光着屁股洗澡那一段…有意思是三个板块的人对其他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

无用剧照

艺术家三部曲之二。科长的纪录片拍得像剧情片。那几年对多线、跨时空的板块结构挺痴迷,本片的拼接让人忆起看《世界》时的那种支离破碎的真实感:小城市的垂死裁缝店、大城市的服装流水线、巴黎的时装概念展,彼此参照。迈入消费主义时代的中国社会里,人们以“无问”的姿态对品牌趋之若鹜,民间缝纫行当以“无奈”的生存状态日渐走向消亡,保留了严肃思考的艺术家以“无用”的创作来追问时尚文化与生命意义。科长手记里提到,并不排斥偶尔“摆拍”。如果感受到真实,但此刻它并未在摄影机前发生,用摆拍去呈现它未必不真实。澡堂戏果然是《东》之后受刘小东的影响,“紧贴皮肤的衣服除了是人的内心表情之外,好像也成了划分阶层的标志。但,当我们赤裸的时候,没有阶级的区别,只有人的美丽和肉身的平等。”

无用剧照

真替“无用”这个名词感到可惜和难过,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部眼界极其狭隘的广告作品里完全被误读、被利用和被污名化。从传播学角度来讲,马可的“无用”和贾樟柯的《无用》其实是互惠互赢互相“有用”的共谋关系。只有对于那些不停劳作的工人们来说,它们是真正无用的美学。显而易见,作者在借衣服展示贫富,也在借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彼此对立的假象来表现城乡之间的冲突。巴黎在展示历史、概念和设计,汾阳则在表达经济、实用与日常,这两种平行而平等的生活方式却被能说会道的艺术家叙述成小众与大众、前卫与落后、自然与扭曲、奢华与朴素、高端与底层、过度消费与低度开发等等这些二元对立的社会矛盾。毫无疑问,贾樟柯在依凭个人经验和个人好恶虚构一种无用的真实。

无用剧照

当涓涓细流般优雅的运镜伴随着《情人》响起的一刻,很感动,也被流水线生产的场景震撼。电影关注消费时代服装业表象下中国各阶层人群的生存状态,以服装为纽带勾勒起中国社会服装生产的全貌。广州机械化服装生产流水线,服装设计师马克,汾阳县城的裁缝,三者看似是独立的存在,实则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欣赏马可的服装设计理念,一位返朴归真的手工工艺坚守着,让大自然加入了服装的创作。回归了被工业生产切断了的服装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感谢贾樟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变革时代复杂的多面,镜头下的人是一代中国老百姓最具普世性的群像。我们太容易被周围的事实和经验局限住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需要贾樟柯。

无用剧照

这部片的名字是以服装设计师马可创立的第二个品牌—无用命名的,所以没看之前以为科长是为了赚钱,收钱拍了一个品牌纪录片,为马可小姐立传。慢慢看完才惊叹科长用意之深,用服装业这一管窥探祖国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对于马可来说,服装是自我设计理念的表达,往大了说是为了创办一个有中国美学的时装品牌,去巴黎时装周跟其他国家的大牌媲美。对于珠三角工厂里踩着缝纫机不停劳作的工人来说,服装是他们混口饭吃的一种来源。而对科长家乡汾阳的裁缝来说,做服装连混口饭吃都办不到,因为服装工业化的进程让他的裁缝店毫无竞争之力,而他只能去矿上打工。

无用剧照

这就是一部完全没用的片子。感觉一点也不贾樟柯,难道是不拍乡土题材小城故事的时候连原来的拍摄风格都忘了?一个小时的片长到第20分钟才听见第一句清楚的人话,前20分钟全是做作的慢镜头,没有人物、没有对话或独白、没有故事,全是空洞的场景,活像企业宣传片。设计师的理念也难以说服人,这种手工做的乞丐风(or自然主义风)服饰既不日常、也不可能成为经典款,有什么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可能?逢手工就要吹情感,咱也没看见传统纺织机前的一脸冷漠的女工对这衣服有啥情感投入了。

无用剧照

大致看了一点,衣食住行的衣,最开始不过是用来遮寒弊体,是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工业流水线也好,一针一线也罢,全看个人的审美习惯和爱好。我不觉得把衣服的实际意义抛开,去把泥土色的衣服埋进土里,大自然会赐予它多少惊喜,有点多此一举好像在搞行为艺术。相反与巴黎时装周热热闹闹的镁光灯相比,小城市那边的采访反倒更贴近人生,为什么不当裁缝了,无非是买一件衣服的价钱比做一件衣服更便宜,日子过不下去才去当矿工,在潮湿的浴室里把满身黑色洗干净。无用就是无用。

时装、工业与全球化。马可提出了“无用”的概念,一种反商业的、亲近自然的、“不肤浅的”的独立设计师理念,也可引申为对资本主义强调实用的生产模式的抵制。当马可高谈阔论并在巴黎时装周收获喝彩的时候,贾樟柯的话锋却陡然转折,展现了山西煤窑里的缝纫机夫妇,他们简陋房子的廉价彩灯一点不比巴黎秀场的光效差,都是对美的向往。而且,他们亲自劳动。于是,纪录片出现了反讽效果,很硬,但我就喜欢这种硬拍硬摇硬转的态度,概念鲜明完整。

科长纪录片没那么惊艳,但仍不乏灵光一现。《东》里远在异乡打工的男人因事故死去,他的家人——小女儿、妻子、父亲,以及邻居们闻此噩耗时的情景;《无用》里作为背景音乐的Beyond《情人》、左小祖咒《爱的劳工》,巴黎时装周更衣室裸露的女模特与汾阳矿区公共浴室裸体的男矿工,由裁缝转业为矿工夫妻的三口之家,以及旷野里狂飙摩托的汾阳少年,口中念念有词——“干死他!”,赤裸着上身挥舞衣袖,像是在挥洒肆意张扬的青春。

片头是对服装流水线产业的图景式描写,以体现出后面个性化设计服装的一种对比。无用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种态度,包含了对于现状的愤怒与对个性化的追求。这是一次例外,正如创造的这个品牌名字的一种含义。而内地的手工业者正在消亡,被淘汰。在手艺和生计面前,大多人都会低头。那些沾满气味变得脏旧的衣服,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与鲜活的生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可以有一次例外,也会有无数个无用的品牌出现~

比较无聊的一部纪录片,无聊的原因主要是,虽然贾樟柯记录了80分钟,但是真正记录了什么,却一点摸不着头脑,这部片子很空,前十多分钟就是缓慢的平移镜头拍摄服装厂内部,没有一句台词,这些镜头我们在任何新闻里都能看到,然后是艺术家马可的品牌和理念阐述,最后还是回到老家汾阳,两句话告诉你们为什么在那儿裁缝都改行去挖煤了,这前言不搭后语,空洞到无力,科长的艺术家几部曲真是不能看。

世界工厂和劳动力转移到中国后,服装业反而受到了冲击,出口第一却无自主品牌,变成外资希望看到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厂,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lv和dior甚至还举行聚会…而北方贫困地区更为凸显的是,历史悠久的手工裁剪难以抵抗工厂的成本战,我们这个国家在逐渐丢失掉手工艺的传承,西方却只认定制的才算真正的西装,结尾的缝纫机应当是中国整几代人的记忆,姥姥那架早已不知去处。

20200315@家 / 知道“无用”是读研第一年到北京去美术馆街乱逛时,无意间碰到了一个小型的马可“无用”展。之后还一直把在那里领到的宣传卡挂在宿舍的墙上,当时是被“无用”这个概念打动了。隔了很久再看这部片子,却没有了当时的触动…片头的引入实在太长,场景的切换也很突兀,领会不到什么深意,也就旷工洗澡和爱的劳工算是记忆点了。

本站电影资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参与影片录制上传和保存 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如本站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或广告合作请邮件至732833373@qq.com(仅限邮箱),7个工作日内将处理。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